首页 智能网络 正文内容

于谦(于谦聊天)

sfwfd_ve1 智能网络 2024-05-25 22:30:31 154 0

本文目录一览:

于谦的品质

1、于谦:坚守原则、清正廉洁的典范。于谦具有坚定的正直品质。他在官场上严于律己,廉洁奉公,不谋私利。他对待公务认真负责,对待百姓关心备至,为民办实事,得到了广泛的赞誉。他的正直品质使他在官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,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。他在任职期间,从不贪污受贿,对待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。

2、于谦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,他以其清廉正直、忠诚勇敢的品质和卓越的才华,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他的一生可以简要概括为:坚守正道,忠诚报国,历经风雨,功勋卓著。于谦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,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,他勤奋好学,才华横溢。

3、从这个故事中,我们似乎感觉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。他身居高位,在京多年,耳闻目睹官场污秽之风,感慨万端。然而他却自始至终保持清醒的头脑,“出污泥而不染,濯清莲而不妖。”不攀附权贵,不阿谀逢迎,不随波逐流,自持高风亮节,维护人格尊严,弥见珍贵。

4、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。作者以石灰作比喻,抒发自己坚强不屈,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,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。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,只为把一片青白(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,现在多用“清白”)长留人间。

5、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,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,承担天下兴亡。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。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,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,是值得钦佩的。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,那么我们就可以说,这是一个伟大的人。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。

6、于谦,字廷益,明朝时钱塘(今浙江省杭州市)人。于谦自幼喜爱读书,少年时代就胸怀大志。永乐十九年(公元1421年)中进士,1428年任御史巡按江西。他为官清廉,绝不受贿,而且严惩贪污、平反冤狱,深得民心。于谦身居官位,但他特别注意自己为官的节操,一直兢兢业业,廉洁守法。

于谦是谁?

1、于谦(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汉族,明朝名臣、民族英雄,杭州府钱塘县(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)人。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于谦登进士第。宣德元年(1426年),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,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,升为巡按江西,颂声满道。

2、于谦(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汉族,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(今浙江省杭州市)人,明朝大臣。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于谦登辛丑科进士,宣德初授御史,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。平叛后,身为御史于谦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,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,颂声满道。

3、于谦(13913-14516),字廷益,号节庵,官至少保,世称于少保,汉族,明代名臣,民族英雄。永乐十九年进士。宣德初授御史,出按江西,迁兵部右侍郎,巡抚河南、山西。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。土木之变,英宗被俘,郕王朱祁钰监国,擢兵部尚书。

4、古代于谦是什么人于谦?于谦(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汉族,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(今浙江省杭州市)人,祖籍河南考城(今河南商丘市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),明代政治家、军事家。

5、于谦(1398年5月13日—1457年2月16日),汉族。字廷益,浙江钱塘(今浙江杭州,一说桐乡)人,明朝名臣,民族英雄。七岁的时候,有个和尚惊奇于于谦他的相貌,说:“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。”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于谦考中于谦了进士。

6、于谦(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官至少保,世称于少保。汉族,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。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,得到明宣宗器重,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。明英宗时期,因得罪王振下狱,后释放,起为兵部侍郎。

于谦的历史故事有哪些

志惊鬼魂 于谦为诸生时,每日里读书都读到深夜。这一晚于谦照例秉烛夜读,窗户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巨人,举着扇子希望于谦能给他题一首诗。那时候于谦喝 了点小酒,有些微醉,也不觉此事惊异,接过扇子,便大笔挥就:“大造乾坤手,重扶社稷时。

天顺元年(1457年),英宗复辟,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,致使其含冤遇害。明宪宗时,于谦被复官赐祭,弘治二年(1489年),追谥“肃愍”。明神宗时改谥“忠肃”。有《于忠肃集》传世。《明史》称赞其“忠心义烈,与日月争光”。他与岳飞、张煌言并称“西湖三杰”。

有《于忠肃集》。于谦与岳飞、张煌言并称“西湖三杰于谦(13913-14516),字廷益,号节庵,官至少保,世称于少保,汉族,明代名臣,民族英雄。永乐十九年进士。

于谦有什么主要事迹

于谦面对强敌,毫无所惧,沉着冷静,指挥若定,有勇有谋,与敌军激战五昼夜,终于打败瓦剌,迫使也先退回塞外,使明朝转危为安(参见北京保卫战)。 明廷获胜后,论功行赏,于谦功劳最大,景帝特加授他少保,仍总督军务、兵部尚书。石亨则被封为武清侯,其余文臣武将也有升赏。

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。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。每逢朝会期间,进见王振者,必须献纳白银百两。若能献白银千两,始得款待酒食,醉饱而归。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,从不带任何礼品。有人劝他说:“您不肯送金银财宝,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?”于谦潇洒一笑,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,说:“只有清风。

天顺元年(1457年),英宗复辟,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,致使其含冤遇害。明宪宗时,于谦被复官赐祭,弘治二年(1489年),追谥“肃愍”。明神宗时改谥“忠肃”。有《于忠肃集》传世。《明史》称赞其“忠心义烈,与日月争光”。他与岳飞、张煌言并称“西湖三杰”。

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,得到明宣宗器重,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。2,明英宗时期,因得罪王振下狱,后释放,起为兵部侍郎。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,郕王朱祁钰监国,擢兵部尚书。于谦力排南迁之议,决策守京师,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。瓦剌兵逼京师,督战,击退之。

古代于谦简介

于谦(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汉族,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(今浙江省杭州市)人,明朝大臣。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于谦登辛丑科进士,宣德初授御史,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。平叛后,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,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,颂声满道。

于谦(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官至少保,世称于少保 ,汉族,浙江杭州府钱塘县(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)人。明代大臣、民族英雄。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于谦登进士第。宣德元年(1426年),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,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。

于谦简介:于谦(1398-1457),明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字廷益,号节庵。永乐进士,宣德初授御史,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。出按江西,颂声满道。五年(1430年),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、山西。正统十一年(1446年)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。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。

诗人于谦简介 于谦(1398年5月13日─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汉族,明代名臣,民族英雄。官至少保,世称于少保。祖籍考城(今民权县),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。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,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,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。

于谦的资料,多点

1、于谦(13913-14516),字廷益,号节庵,官至少保,世称于少保,汉族,明代名臣,民族英雄。永乐十九年进士。宣德初授御史,出按江西,迁兵部右侍郎,巡抚河南、山西。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。土木之变,英宗被俘,郕王朱祁钰监国,擢兵部尚书。

2、于谦(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官至少保,世称于少保 ,汉族,浙江杭州府钱塘县(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)人。明代大臣、民族英雄。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于谦登进士第。宣德元年(1426年),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,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。

3、于谦(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汉族,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(今浙江省杭州市)人,明朝大臣。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于谦登辛丑科进士,宣德初授御史,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。平叛后,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,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,颂声满道。

4、不是,于谦是明朝,袁枚是清朝,范成大是南宋。于谦 于谦(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汉族,杭州府钱塘县(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)人。明朝名臣、民族英雄。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。

5、于谦(1398年5月13日-1457年2月16日),字廷益,号节庵,官至少保,世称于少保,汉族,浙江杭州府钱塘县(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)人。明朝名臣、民族英雄。天顺元年(1457年),英宗复辟,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,致使其含冤遇害。

6、于谦,字廷益,号节庵,浙江钱塘(今杭州)人。于谦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书生,在宣德元年(1426年),随明宣宗平定了汉王朱高煦之乱;并且因为对朱高煦的严词斥责受宣宗赏识,升为巡按江西。在之后的宣德五年,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,遭诬陷下狱,但两省百姓、官吏乃至藩王都力请而复任。

欢迎 发表评论:

文章目录
    搜索